陕西依科生物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病理技术服务、HE染色、石蜡包埋、组织切片、Masson染色等多项实验科研服务,同时公司严格的质控标准、专业的技术人员、成熟的营销网络及完善的售后服务。欢迎有需要的客户来电咨!
咨询热线:13572593771
发布日期:2025/11/13 15:09:00来源:http://www.sxyksw.com/news1080734.html
免疫组化中非特异表达的常见原因可分为4类,核心是抗体结合异常或操作/组织本身干扰,具体如下:
1. 抗体相关因素
- 抗体特异性低:抗体与组织中非目标抗原存在交叉反应(如多克隆抗体因识别多个抗原表位,比单克隆抗体更易出现此问题)。
- 抗体浓度过高:过量抗体未结合目标抗原,游离部分非特异性吸附在组织上。
- 抗体保存/处理不当:抗体反复冻融、过期或污染,导致其结构改变,失去特异性结合能力。
2. 组织与样本处理因素
- 组织固定不充分/过度:固定不充分导致抗原弥散,过度则使抗原表位被破坏,均可能让抗体非特异结合。
- 组织中存在内源性物质:如内源性过氧化物酶(红细胞、粒细胞中丰富)、生物素(肝、肾组织中较多),会与检测系统中的对应成分反应,产生假阳性。
- 样本污染:切片过程中交叉污染(如不同样本的组织碎屑残留),导致无关抗原被检测。
3. 染色操作因素
- 孵育条件不当:孵育温度过高(如超过37℃)、时间过长,加速抗体非特异结合。
- 洗涤不充分:未彻底洗去未结合的抗体或试剂,残留部分在后续步骤中显色。
- 封闭步骤缺失/不充分:未用封闭液(如BSA、正常血清)阻断组织表面的非特异结合位点,导致抗体直接吸附。
4. 检测系统因素
- 酶标二抗交叉反应:二抗与组织中其他物种的免疫球蛋白结合(如检测小鼠抗原时,二抗与组织中的人IgG反应)。
- 底物显色时间过长:底物反应过度,即使微弱的非特异信号也会被放大,形成假阳性。

咨询热线
13572593771
关注微信公众号
